2013年12月4日 7点58分 来源:中国金融网综合
人民币已经悄然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贸易融资货币。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12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0月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常用的国际贸易融资货币,仅次于美元。而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维持在第12位不变。
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Letters of Credit and Collections)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今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
排行第一位的仍是美元,占81.08%,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今年10月的6.64%,排行第三位。
其中,最常使用人民币作为信用证和托收计价货币的首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及澳大利亚。
SWIFT报告还显示,10月份,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保持在第12位不变,但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市场占有率有所回落,降至0.84%,此前9月这一水平为0.86%。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际信用证和托收的市场占有率上升至8.66%。
10月份全球支付货币的总金额增长4.6%,但人民币的增长只有1.5%。
SWIFT亚太地区国际收支和贸易市场主管Franck de Praetere在报告中表示:“人民币在全球范围显然已成为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之一,特别是在亚洲。SWIFT的数据显示更多的中国进出口商及他们的贸易伙伴,采用人民币作为信用证和托收的计价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