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新市场财政学团队在财政与货币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李俊生、博士生导师姚东旻等共同撰写的论文《财政的货币效应——新市场财政学框架下的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以首篇封面文章发表于《管理世界》(2020年第6期)。
文章针对主流理论界普遍忽视政府财政部门调控货币流通的强大能力的现象,以我国政府货币调控政策与实践经验为基础,探索了以财政为主体的货币调控机制的路径、流程和内在机理,进而论证了政府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同时具有的货币调控功能及其“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的运行机理,验证了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关于货币本质与双重属性的客观真实性。
文章发现,国家主权财政信用是货币发行的本质基础。在实践中,国库财政存款不仅是货币发行所依托的主权财政信用基础,同时也是政府财政部门直接调控货币流通的主要渠道。这一理论发现不仅丰富了现有的财政和货币理论研究,还为财政和央行关系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市场财政学研究团队长期关注财政的货币作用以及货币发行权的协调配置问题。当前,各国正处于疫情后重塑财政—央行体系的关键时期,与之相关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等问题成为学界热议。文章的初步成果可能对此具有重要启示——如果能够清晰地观察和认识到货币发行的财政—央行“双主体”结构是长期稳定的客观事实,并且从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同时具有货币调控功能的“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体系角度研究财政与银行在理论、政策和业务方面的联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和设计财政—央行的理论体系、政策体系以及治理体系,就能够对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实践难点给出更为明确的理论指引。